“一帶一路”帶來新機遇,民營建企如何“走出去”?
發布時間:
2015-07-20 19:35
2015年3月28日,國務院正式出臺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根據該文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而亞投行的建立將為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資金方面支持。我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舉措。“一帶一路”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及歐洲和非洲部分區域,將優先帶動大批鐵路、公路、港口、能源等跨境項目的建設。國際承包商聞風而動,紛紛謀劃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調整經營布局,創新商業模式,在區域經濟深化發展中積極進行業務轉型升級和新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新機遇,意味著有更多的企業,特別是建筑企業走出國門。因為在新常態形勢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下滑,國內需求增長放緩,建筑業僧多粥少的產能過剩問題也越顯突出。“一帶一路”的戰略為建筑企業打開了海外的建筑市場,不僅可以大批到國際市場承攬基礎設施和房建工程業務,而且還可以帶動材料和成套設備的出口。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不僅為在海外市場打拼幾十年的央企帶來了廣闊市場,而且同時為有實力的建筑民營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今年6月3日至6日,筆者有幸到澳門參加了由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局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以下簡稱“高峰論壇”),對民營建筑企業如何“走出去”,參加“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現提出來以供建筑業同行參考。
一、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確實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根據高峰論壇傳遞出來的信息和資料顯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都將迎來新機遇,預計2015年至2024年,全球建筑業總產值將超過6萬億美元,其中亞洲市場達2.8萬億美元占全球40%,這主要得益于亞洲建筑市場的強力推動。未來十年能源基礎設施領域平均增幅將達到7.1%,高于運輸行業6.5%的預期值。能源行業增長主要得益于亞洲正在著力解決能源嚴重緊缺的局面:2013年亞洲凈耗電量人均僅2400千瓦時,遠低于全球3120千瓦時的平均水平。此外,運輸行業建設相較于能源項目,涉及較少的土地糾紛等問題,因此更能吸引合營資本參與,大大緩解了公共資金吃緊的影響。亞洲運輸業中,公路和鐵路項目將成為關注的焦點。例如:由印度尼西亞政府正在采取各項措施,要把物流成本從目前占GDP比重24%降至2019年的19%,因此未來十年,該國的公路建設投資將呈現12.8%的年平均增長,預計到2024年成為亞洲最大的公路建設市場。中國和印度是主要的鐵路建設市場,預計2015年至2019年將分別實現5.1%和8.9%的年平均增長。由于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東盟各國也計劃加強互聯互通,因此亞洲的鐵路事業將得到大力發展,而泰國更有望成為大湄公河地區物流樞紐。
對于北美和西歐的建筑業前景,未來10年該地區的建筑業總產值可達到2萬億 美元左右,是全球第二大建筑市場,約占全球建筑市場的30%,也是充滿著巨大商機。其中挪威、瑞典、英國三國政府已出面協調了大量投資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在北歐地區,投資主要來源于養老金和政府資助,2014年瑞典宣布將投資800億美元進行為期10年的運輸基礎設施改造,而挪威則從2015年預算中撥出70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并于近期宣布將成立170億美元的運輸投資專項基金。雖然英國國內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公共資金較少,但政府正逐步提高養老金在該領域的投資比例,并且國際資金也在不斷涌入英國。此外,由于2020年前將有大量的投資項目上線,英國和德國的鐵路行業將成為整個歐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熱點。與此同時,北美和西歐地區還將借助成熟的監管架構和強大的制度體系來保護投資者利益,進一步提升風險回報率。
在中東歐市場,依據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公共利益項目(PCI)”計劃,投資額主要用于電力和燃氣輸送管道的建設。在歐盟2014年至2020年度財政框架下,預計將有數百億歐元流入中東歐基礎建設市場,其中涉及總投資為149億歐元的“連接歐洲設施”計劃和634億歐元的“凝聚基金”計劃。因此,有利的籌資環境也將支撐運輸基礎設施領域的成長。
在拉美市場雖然油價下跌對各國建筑業前景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專家預計該地區建筑業仍然保持強勁漲勢,到2024年該地區建筑業總產值將達到6760億美元,占全球10%左右。未來幾年,該地區的運輸基礎設施將迎來最佳機遇,并且絕大多數集中在鐵路和公路項目,尤其是哥倫比亞的公路項目和巴西的鐵路項目。
中東和北非建筑市場不受油價影響,預計2015至2024年該地區將實現5.8%的年平均增長。這主要是因為海合會(GCC)多個成員國均表示將在油價下跌的情況下,繼續支持基礎設施項目,主要是考慮到這些項目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近年來隨著各國競爭全球貿易中心的地位,各港口和機場活躍起來。未來五到十年間,由于該地區不斷提升內部物流能力,鐵路行業將出現大幅增長。長期來看,經濟的發展將需要依靠對住宅和非住宅建設項目的持續投資,尤其是在房地產、旅游、工業和制造業領域。海合會成員國的建筑市場將呈現最顯著的增長,其中卡塔爾表現突出,2015年該國擬建項目價值達到建筑業產值的17.5倍。阿聯酋也同樣備受國際建筑承包商的青睞。因2020年世博會將在迪拜舉辦,阿聯酋為籌備世博會將建設大批項目,建筑市場將呈現穩健增長。
至于目前最小的建筑市場——南部非洲市場,專家預計2015至2024年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在所有小國中,莫桑比克的上升空間很大,其擬建運輸項目產值已達到年度GDP的1.1倍,埃塞俄比亞公共交通和客運鐵路、科特迪瓦城市交通項目、肯尼亞公路項目以及加納住房建造項目都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根據此次高峰論壇會議資料,作為非洲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南非和尼日利亞擁有最大規模的擬建運輸項目。其中尼日利亞預計將以10.6%的實際年均速度增長,加上該國龐大的市場體量,都將為投資者創造很多的機會。
總之,隨著全球基礎設施需求呈爆發式增長,中國建企也應不斷擴大海外市場份額,不斷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二、從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失敗教訓中,看民營建企如何“走出去”?
在第六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專門設置的平行論壇之一 ——外國基建部長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會。部長發言嘉賓有贊比亞礦業、能源及水利發展部部長、津巴布韋公共工程與住房部部長、博茨瓦納基礎設施及科技部部長、烏干達工程與交通國務部長;中國發言的企業有中建股份、中國冶金科工、中國有色、北京建工、中地海外、中國電力及中國路橋等大企業的老總,從各位企業家發言中聽出中國以央企為主體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在國際建筑市場中普遍打拼了30年以上,積累了很多經驗。本次對話會圍繞主題,多家企業介紹了本土化發展之路。
在海外承包工程,工程項目本身具有很強的屬地性特點,本土化經營是國際承包商成功經營的一個重要策略。中國建筑企業通過融入當地社會,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并且在參與建設、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開展公益事業的同時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發言的幾位非洲部長都提出了一些類似的要求和希望),聽了央企負責同志的介紹很受啟發。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這些企業的成功,也是在當初這樣那樣的失敗當中一路克服困難走過來的。1986年江蘇省某公司承包貝寧公路工程總長100公里,合同額1600多萬美元,結果由于當初的對外承包管理水平低下,技術水平也一般,兩年的合同工期經歷五年方得以完成。這個項目驚動了國家商務部,因涉及到國家聲譽,決定不計代價也要干好,項目完成后虧損2600萬美元,由于這筆錢全是銀行貸款,一下子讓原先好端端的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前兩年媒體曝光的某央企低價中標承建波蘭公路3年變成爛尾工程的消息,本來項目是波蘭為舉辦歐洲杯的必經之路而被迫繞道,讓國家聲譽受損。該項目失敗的教訓在于盲目的低價中標,中標價只是波蘭政府預估成本的一半左右,加上企業的管理層忽略了對該工程某些關鍵要求,即“青蛙通道”,在公路下面預留三英尺高的通道,這是為了讓青蛙及其他小動物安全穿過公路,在國內聞所未聞,但這些通道在歐洲則是標準配置,甲方告訴乙方有這個要求,乙方做預算沒有考慮進去就是乙方自己的問題,當地監理工程師稱這個項目“成本一開始就算錯了”,在報價中“青蛙通道”漏項只是其中一個典型的細節,加上管理失控,結果不得不停工談判,談判的結果該企業負責人提出要追加3.2億美元才能恢復施工,使得總成本比當初競標價高出70%。波蘭政府炒掉了該企業并提出要求其支付當初承諾的3700萬美元履約保證金。又是一個幾千萬美元“打水漂”付了“學費”(根據6月22日《報刊文摘》,該央企最終決定放棄該工程,并賠償1.885億歐元)。所以下一步民營建企如何“走出去”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不認真加以對待,勢必有一些民營建企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要栽跟頭。
筆者參加“高峰論壇”回來后之后做了些調研,感覺穩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是每一個有實力走出去的企業家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
首先,“走出去”之前要對項目所在國的法律環境進行調查和研究。
出國施工所有投資、建設、運營、納稅及退出機制都必須要遵守當地的法律,不能盲目行事。如果把國內施工的一些潛規則想當然的在項目所在國運用,那是絕對行不通的。法律專家提醒法律調查時應注意:1、屬于東道國負面清單的產業不能投資;2、注意投資壁壘的問題;3、有無專門對外來企業設置不合理稅收政策。我完全贊成,因為“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多達60多個,且多數是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不排除有的政府要“耍賴”和故意設置談判陷阱,特別是項目所在國政府既是規則制定者又是合同的參與者,國內建企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急急忙忙接項目,做了吃了辛苦卻賠錢不落好的“冤大頭”。
其次,要對項目所在國的宗教文化以及政治環境有所了解。
調研中發現有企業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借鑒。蘇州有家企業跟在央企后面合作做分包干了幾年,經營中與沙特王室的某王子交了朋友,順利在當地投資5000萬美金注冊本地企業,為了適應伊斯蘭宗教文化,在國內聘請寧夏的“回民之鄉”吳忠的建筑業同行參與企業管理,勞務工人都是用當地信伊斯蘭教的居民,并且進行了崗前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尊重宗教風俗習慣,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目前企業運行質態良好。
第三,要瞄準基礎設施的任務特點,作好專業設施資質的準備。
江蘇省建集團公司2006年改制,從當年的6億產值發展為超300億產值的小有實力的綜合性集團企業,2014年建筑外經被評為江蘇第一名(省住建廳、商務廳、統計局聯合發布),該企業原先多年承擔我國在太平洋島國的一些體育場館類的經援項目,為了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去年全資收購了南京一家一級市政資質企業,為下一步參加國際基礎設施建設做好了資質和技術人才的準備。
第四,對于初次涉足海外建筑市場的民企最好不要勉強單獨總包項目,可與央企合作從勞務或分包起步。
江蘇地方建筑業的起步,從鄉鎮建筑企業開始,當初是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通過勞務起步,與央企及大型國企合作,慢慢地成長起來,僅中建八局一家就常年使用5萬人江蘇隊伍,現在江蘇30多家特級企業中幾乎無一例外走過與央企合作的路子:勞務——分包——大分包——總承包,實踐證明,正是央企、國企帶出了地方施工企業。筆者這次到澳門參加會議,最大的體會就是大多數有條件的民營建筑企業要想走出國門,還得走與央企合作的路子,與其到國際市場盲目亂闖,碰得頭破血流,重新像當年央企一樣交昂貴的“學費”,還不如穩妥點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建議商務行政主管部門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企業走出國門的成功案例和失敗的教訓收集起來,選典型的項目編成教材,讓民營建企的老總和經營人員學習。
這里要指出一個不好的苗頭:個別央企的海外項目部把國內“一腳踢”承包方式帶到國外去了,他們不顧實際最低價中標拿到項目,然后再扣掉幾個點(自己穩賺不賠),轉手把項目轉包給地方企業,這樣的做法實在不道德,不僅坑了自己的同行兄弟,搞不好也要損壞 國家聲譽。提醒尚未走出國門的民營建企,這樣的項目寧可不接。雖然這是個別現象,但在此呼吁央企老大哥們,拿出大企業的胸懷,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局出發,真誠與地方建筑企業合作,央企憑實力(包括資金和技術)憑經驗,地方企業派出在國內多年創建優質工程的管理班子和施工隊伍,在國際市場上共同打拼取得雙贏。
第五,“走出去”要有個長遠規劃。
“走出去”戰略對于民營建企來說是個重大的轉折,不能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臨時觀點,要制定長遠規劃。規劃中要考慮:一是要對涉外的法律人才、翻譯人才進行有計劃的引進和培養;二是有對外簽約權的企業要多走動、多交流,對外形成抱團經營(在這一點上,行業協會應該轉變觀念,主動提供這方面牽線搭橋的服務);三是主動拜訪央企、結成戰略伙伴,爭取同舟共濟;四是循序漸進,先易后難,有條件的應該考慮在項目所在國成立本土企業的問題。
關于這一點,南通的同志往往有超前意識。南通建工集團是個多年進軍海外市場的企業,本次高峰論壇上該企業董事長仍搶抓機遇,與中化建集團參會領導商談合作。南通市政府對外經工作提出要求:“十三五”期間,南通的境外投資年均要增長10%上,爭創1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培育5家以上國際化南通本土企業。
總之,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對民營建筑企業是個大好機遇,通過政府的支持引導,企業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在國際建筑市場大展身手,獲得長足發展。